当前位置:首页-传承创新-加工炮制
中药炒炭的操作要领
【信息来源】《内蒙古中医药》2013年36期 【作者】刘晓华(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)

中药炒炭就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,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,不断翻动妙至药物表面焦黑色(或焦褐色)、内部焦黄色的方法。中国药典附录II D 项药材炮制通则要求“炒炭存性”,妙至表面焦黑色、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,目前药典收录的炒炭品种只有大蓟炭、荆芥炭、荆芥穗炭、绵马贯众炭有独立的质量标准,其它炒炭品种如大黄炭、姜炭、小蓟炭、乌梅炭、地榆炭、卷柏炭、白茅根炭、黄柏炭、茜草炭、石榴皮炭、蒲黄炭、槐花炭只在相应品种炮制项下列出。

中药炒炭在中医临床上经常被使用,是一项要求严格、操作细致、专业性较强的中药炮制技术工作,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得其要领,方能达其目的。具体操作要领总结如下:

饮片的切制、净选:准备炒炭的饮片要筛去灰屑,去除杂项(如虫蛀、霉变饮片),,再按大小、厚薄、粗细进行分档,如地榆、大黄切成厚片,干姜切成大小一致的块,黄柏切成长短一致的丝。

炒锅必需先预热:炒制容器一般为铁锅或钢锅,在炒制前先用武火或中火预热,烧至锅底滴水即化,或用麦麸进行“试锅”,当麦麸入锅快速焦化冒烟时,铲去麦麸,立即倒入准备好的饮片翻炒。所用饮片的量不要超过炒锅容量的50%,以便翻炒均匀。

炒炭时的火候、速度、烟色:炒制饮片刚入锅时为武火,饮片冒出白烟,此时炒速稍慢但时间较短,当出现黄烟,饮片颜色加深转为焦黄时,改为中火,此时炒速加快,当冒黄浓烟,饮片表面转为焦黑,用小火,炒速更快,直到内部焦黄,灭尽火星,及时取出摊凉。炒炭时为了达到“炒炭存性”的要求,质地坚实致密的饮片多用武火,如地榆、大黄、姜炭,质地疏松的花粉、花、全草类多用中火,如蒲黄。在操作时,根据具体药物灵活掌握。

“炒炭存性”的色泽判断:当饮片的颜色开始由黄变黑时,可适时的铲出两粒左右放在灶台上,用铲子或锤子敲碎观察内外部颜色,至外部焦黑内部焦黄。有些药材因温度过高易出现火星如蒲黄、荆芥,为防止灰化,可预先准备一个小喷壶,喷许清水,灭尽火星再略炒到外部焦褐色,仍可辨清原药为度,取出摊晾。所有炒制品均要晾干凉透,确认无余热,筛去灰屑,方可包装贮藏。乌梅色黑,炒炭时不易掌握颜色的变化,以武火炒至皮肉鼓起,黏质变枯,表面焦黑为宜。

以上对手工中药炒炭的操作要领做了叙述,实际操作中凭个人的感官视觉、主观印象来判断炒制品是否“存性”,表面焦黑内部焦黄,会有一定的差异,而温度和时间是炮制的关键,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“炒炭存性”的质量标准。比如连晓晓等研究认为藕节“炒炭存性”的标准为炒炭后对柠檬黄的吸附力不得低于2.50mg/g,薄层鉴别中必须有B点荧光,小鼠的凝血时间最短为佳,此时的标准炭为武火炒29min,为控制藕节炭的质量标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

总之,用传统的中药炒炭技术,保持“炒炭存性”的量化指标,现在还是炒炭所遵守的,是专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断的体会探索才能胜任的工作。2010版药典中收录的仅4味炒炭中药有独立标准,所以,人们一直在通过各种实验寻找炒炭中药的合理温度、时间、检测标准,或用烘制法制炭,都为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,相信更多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会为“炒炭存性”建立更完善的质量标准。

【责任编辑】浙江省中药饮片产业协会 【发布时间】2014-09-19 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本页
建议在IE7.0及以上版本浏览 | 浙ICP备05057271号-3
    ©2014-2024 www.zjypxh.org. 版权所有 | 网站联系:0571-85241075

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069号